香皂的問世

  宋代時,出現了一種人工合成的洗滌劑,將天然皂莢搗碎細研,配以香料等物,製成桔子大小的球狀,專供洗面浴身之用,俗稱「肥皂團」。宋人周密《武林舊事》卷六「小經紀」記載了南宋京都臨安已經有了專門經營「肥皂團」的生意人。

  這種「肥皂團」的主要原料是皂莢,比起單純用皂莢溶液洗滌又進了一步。明人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中記錄了「肥皂團」的製造方法:

  「肥皂莢生高山中,樹高大,葉如檀及皂莢葉,五六月開花,結莢三四寸,肥厚多肉,內有黑子數顆,大如指頭,不正圓,中有白仁,可食。十月採莢,煮熟搗爛,和白麵及諸香作丸,澡身面,去垢而膩潤,勝於皂莢也。」

◎西門慶與「茉莉花肥皂」

  肥皂莢是一種肥厚肉多的皂莢,在肥皂莢製作中加上香料即成了香皂,更加適合於人洗面浴身,這是中國最早的香皂。《金瓶梅》第二十七回寫西門慶讓丫頭取那茉莉花肥皂來洗臉,讓潘金蓮搶白了一頓:「怪不得你的臉洗得比人家屁股還白!」這裡所說的「茉莉花肥皂」,就是在肥皂莢加工過程中,加上茉莉花汁製成的香皂。明人繪製的《南都繁會圖卷》中畫有「畫脂杭粉名香宮皂」的招牌幌子,可見當時南京城裡就有專門出售香皂的商店。

  李漁《閒情偶記》卷三「聲容部」提到明末清初時,江蘇六合所產的香皂天下聞名,只是價格昂貴,不是一般人用得起。李漁還專門談到美女宜用香皂沐浴:

  「用香皂浴身,香茶沁口,皆是閨中應有之事。皂之為物,亦有一種神奇,人身偶染穢物,或偶沾穢氣,用此一擦,則去盡無遺。由此推之,即以百和奇香拌入此中,未有不與垢穢並除,混入水中而不見者矣,乃獨去穢而存香,似有攻邪不攻正之別。皂之佳者,一浴之後,香氣經日不散,豈非天造地設,以供修容飾體之用者乎?香皂以江南六合縣出者為第一,但價值稍昂,又恐遠不能致,多則浴體,少則止以浴面,亦權宜豐儉之策也。」

  可見當時香皂還是稀罕物品,富戶人家方才使用。《紅樓夢》第五十八回寫芳官跟她乾娘去洗頭,乾娘用剩水給芳官洗頭,芳官不高興,與乾娘爭吵起來。襲人讓一個婆子給芳官送去了香皂、花露油等,叫她另要水自己洗頭。香皂在西門慶府中、大觀園中倒是常用的洗滌品,尋常百姓家並不多見。

◎慈禧太后的藥用香皂

  清代中期以後,香皂逐漸在社會上流行開來,據《光緒順天府志》記載,當時香皂種類甚多,名稱不同,有胰皂、引見胰、玉容胰、鵝油胰、雙料皂等名稱,其製法均「用皂莢搗爛去滓,配以香料、藥料合成」。清末僅北京一地就有賣這種帶香味的胰子的店鋪七十多家。

  清代宮廷御醫根據中醫學理論,研製出一種獨特的藥用香皂,這種香皂採用民間香皂的製造方法,除了注重香皂洗滌皮膚祛除污垢、保持皮膚清潔衛生的功用之外,還要求具有美容嫩面、滋潤皮膚、保健除癢的效果,同時洗浴後身上還要留有芬芳的氣味。這是御醫們的傑作,在香皂配方中,大都加入屬芳香型的中藥,如檀香、排香草、廣陵零香等,均具有濃烈的香氣,用之洗浴,不僅肌膚舒緩,而且香味滲入皮膚表層,留下清雅持久的幽香。配方中的其他各種中藥各司其職,有行氣、通絡、祛風、散寒、消炎、解毒等效用。現代專家曾作過分析,認為這種藥用香皂具有改善皮膚營養、延緩皮膚衰老、潤肌護膚的作用,又能防止皮膚瘙癢和慢性皮炎。故而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非常喜歡用這種藥用香皂洗浴,並作為賞賜大臣的珍品。

  中國近代的肥皂、香皂化工業萌芽於清初,康熙年間即在宮中設立專門作坊仿造「西洋胰子」,不過生產規模很小,主要供皇帝后妃使用。十九世紀七○年代,英國商人美查在上海創辦美查肥皂廠;九○年代,中國近代化學啟蒙人徐壽的兒子徐華封亦在上海開辦肥皂廠;一九○三年,宋則久等人又在天津成立造胰公司,至此,中國近代肥皂化工業開始興起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esu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